主頁 | 要聞 | 華州點滴 | 僑社新聞 | 財經 | 美國新聞 | 臺灣新聞 | 香港新聞 | 中國新聞 | 綜合新聞 | 華州郵報
醫藥 | 女性新知 | 資訊科技 | 運動新聞 | 文艺副刊 | 生活時尚 | 綜合娛樂 | 工商消息 | 西雅圖新聞報系簡介與聯繫方式
北京会否出手救香港楼市?
联合早报 戴庆成:
(来源:联合早报中文网)房地产行业是香港经济的重要支柱,它的表现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,对政府财政、市民财富和消费意愿,以及相关行业的营运,都会产生显著影响。2003年香港就因为楼价大跌,出现大批负资产(资不抵债)家庭,引发50万人上街游行。
近年全球政经局势不稳,加上美国联邦储备局加息等因素影响,香港楼价自2021年达到历史高位后,便一直下行,私人住宅价格至今已大跌近三成,长期陷入低潮。面对楼市迟迟未有复苏迹象,香港社会要求北京出手救市的呼声逐渐增大。
今年2月,香港第一大政党民建联前主席、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李慧琼透露,将于3月召开的全国“两会”期间,向中央政府提议参考金融市场“沪/深港通”机制,建立“购房资金通”,允许陆港两地居民可以在两地购房。
“沪/深港通”的特点之一是“资金闭环”,中国大陆资金可以转成港元,然后购买港股;但在售出股票时,港元资金不能调走,只能换回人民币,并流回大陆,以杜绝“假买股真走资”问题。
根据李慧琼的构想,“购房通”的设计也一样,大陆居民在港买房的资金会在系统中闭环操作;即使他们最后售卖香港物业,资金仍要返回大陆。
李慧琼的提议很快就得到一众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支持。在3月份召开的中国两会会议上,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团一共提出229项建议,包括联名支持推出“购房资金通”。
中国大陆来港人才若要买楼,调动大陆资金出来相对有限制。上个月底,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首次披露,港府正努力与相关的中国中央机构研究,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有所放松,更加便利这些人将资金调过来,又不会因为这样而资本外流。
实际上,大陆实行汇率和资本帐管制,一向对资金流出有限制。但十多年前官方“一只眼开一只眼闭”,大陆民众要将境内的人民币换成港元,在香港买楼,尚有一些灰色地带。近年北京官方加强监管,大陆人即使有钱,也不容易把资金调到香港买房。
香港在2022年推出“高才通”计划,吸引大陆人才赴港定居,缓解当地专业人才短缺问题。然而,许多大陆人才纷纷反映,因为大陆资金管制无法在港置业。
港媒上周详细报道一些个案,当中一名在香港取得硕士学位及留港工作一年的方姓女子,居住的合租房即将到期。她计算后发现买房后比租房更划算,于5月底购入港岛东区一个约220平方英尺单位,总价约420多万港元,首期付款50%至60%即约200万港元,余下贷款200多万港元。
由于家中在海外无资产,把200万转到香港挺难。她曾使用跨境支付通,但每人每年总额不能超过5万美元,最终调动全家亲戚才凑齐首付。
大额转帐在此过程中容易受监管,方女士两张卡都被银行锁住,须要亲赴柜台解锁。她感叹,在香港若想购买更大面积的单位,没有其他合法渠道,资金转移将更加困难。
李慧琼主动抛出“购房通”倡议,加上陈茂波表明“正在与中央研究”,反映有关措施很有可能已获北京“开绿灯”,有望在不久的将来落实。
不难想象,“购房通”一旦实施,将极大激活香港楼市交易。根据投行瑞银日前发表的报告预测,若“购房通”额度定为1000亿元人民币,按照70%抵押额计算,最多可为香港楼市带来3630亿港元购买力,相当于去年全港住宅总成交额的81%。
香港楼价近年下跌,导致港府收入大减,面临严峻的财政赤字。如果“购房通”成功落实,大陆资金大量来港,带动香港楼市交易回暖,也间接增加港府收入,大大缓解财政压力。
但要注意的是,这项政策难免会衍生一些问题。比方说,尽管1000亿人民币资金池仅占中国外汇储备的0.5%至0.6%,在香港却是一笔庞大资金,长期在香港市场流动的话,极有可能影响到香港外汇储备的稳定性。
更重要的是,香港作为弹丸之地,土地供应长期紧张。一旦大量资金短时间内涌进来,楼市或会出现急速反弹,重蹈十多年前楼价飙升的覆辙。对于基层民众尤其是年轻人而言,他们对目前的楼价已不堪重负,若楼价再次上扬,将更加高不可攀。这是官方不希望见到的局面。
说到底,香港楼价大升或大跌,都会有人愁恼。港府9月中旬将公布新一年度施政报告,届时“购房通”是否成事,以及细节上怎样处理,就考验官方的智慧了。
Copyright © 2002-2022 Chinese Seattle News. All rights reserved.